万购学院
400-800-6992    13913866997

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引领者转变

2652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着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努力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治初步形成了关键技术有突破、成果转化有成效、科技创新有平台的格局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也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了有质量和有效益的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24.65%,国家还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再降20%的目标。

实践证明,加快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工程。土地整治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措施,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年来,国家加强了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标准和有关科技创新工作,保障了土地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我国土地整治结合实际开展了科技创新工作,初步形成了关键技术有突破、成果转化有成效、科技创新有平台的格局。

土地整治构建了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确立了全国、省、市、县4级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国务院颁布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补充,涵盖土地整治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自成立以来,研究制定了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3项,初步建立了土地整治规划、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及项目验收、土地质量评价等各工作环节的技术标准。

土地整治技术成果取得新突破。依据土地整治类型,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可划分为土地利用形态重塑、土壤有机重构、生态修复、施工工艺与装备研发等5个层面的技术。依据土地整治工作环节,科技创新包括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监测监管等方面的技术。这两个方面的技术聚焦到土地整治工程上,目前研发了盐碱地暗管排盐、砒沙岩造地、集水设计、生态排渍沟渠设计、新型高效灌溉、土地生态管护、煤矸石充填复垦、污染土壤修复、损毁土地复垦等重大技术,为土地有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土地整治研发了一批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发了农田道路非硬底化、生态型渠系、土壤改良剂、开沟埋管机、野外移动数据采集终端等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其中,暗管治理盐碱土地装备,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开沟铺管成套装备,从装备、技术、标准与示范应用等四方面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使我国盐碱地治理拥有了国产化装备与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该设备运用到土地整治中,可节地10%、节水30%,1~3年使中重度盐碱地降低到轻度以下,耕地质量整体大幅度提升。

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立。目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建立了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部级野外研究与观测基地和12个科研工作站,初步搭建了以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和野外研究基地为平台的土地整治协同创新网络,并与美国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平台。

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或引领者转变

加快科技创新是国运所系和形势所迫。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局面较为严重。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2009年的13年间,全国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耕地达到2.03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同时,耕地污染面积超过5000万亩,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现象。为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壤生态功能,建设生态良田,维护生态安全。

与之相对应,土地整治转型发展亟待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我国中低产田近10亿亩、盐碱地达到1.5亿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土地近1亿亩,亟需针对不同区域加快研发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复垦、节水灌溉等技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加快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的创新;建设高标准农田,亟须研发生态型的土地整治材料、装备和监测监管技术。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存在技术力量分散、技术水平差异大、技术推广应用严重不足等问题,技术与科学理论创新、研发能力和装备,与我国开展土地整治的规模、资金投入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极不相称。

首先,推进“土地整治+”模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推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要以构建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支撑,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模式,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土地整治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在成果转发方面,要形成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支点,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格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装备研制。同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工作部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同步部署技术标准、新材料、新工艺等有关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拓宽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渠道,完善权益保障制度,按照市场规律,发挥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力争科研成果落地。

其次,推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支撑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研究工作站与观测基地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整治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问题,逐步按区域设立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基地,构建多核心大网络的开放型协同创新体系,凝聚社会力量,开展跨部门跨学科全链条的协同研发;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在土地资源监测监管、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等领域,通过部级工程技术中心试运行,加快培育和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再次,加强土地整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夯实创新基础。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良好、专业技术精湛的青年骨干人才。确立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社会团体,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学科建设,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引进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土地整治科技创新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研人员。充分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在参与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造就一批科学大师和工程技术大师。

最后,改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管理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科技创新重大事项的科学高效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提高服务效能,部署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相关部门和系统内外联系机制,为信息共享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观念,创造推进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和土地科技创新的环境。

 

延伸阅读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思考与建议

从基层实施效果看,土地整治项目普遍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后期管护”和“项目设计纸上谈兵多、实地农民建言献策少”等问题,部分项目施工完后更是“好看不好用”。如何加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力度和调动农民参...

2645
词条: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投融资模式创新攻略

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单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创新土地整治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这需要在明确公共产品定位,基于公益性视角的前提...

土地整治项目管护模式适用性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与管护并重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土地整治事业的不断发展,土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已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逐渐向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型过渡,管护的模式也在集体或个人为主的管护模式基础上,对新型...

土地整治后土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

1.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当土壤酸碱度(pH值)小于5.5时,每亩应施用100~150公斤的生石灰以调节酸碱度,使土壤pH值在5.5~6.5之间,提高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2.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通透性...

《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解读

近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请问《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万购地产网